耕到深的狠劲!
发布日期:2021-10-28
阅读量:1040
郭奕伶
我不是个贪心的人,自知没有“样样通”的能力,一旦决定投入一件事情,必当全力把它做到最好,才肯放过自己。这是我的习惯,有好处,自然也有局限。 好处在于,只要把一个东西的边边角角摸到熟透,就能产生独特的手感。这种手感,很难言传。譬如同样的场景,同样五十个字,为什么在有些人的笔下能揪心,有些人却搔不到痒处?对照两者文句,里头该有的人、事、物都有,甚至动作的形容词也一样,但仅前后句对调,或多了几个标点符号、删了几个赘字,文章的气味就大不相同。 这能教吗?我尝试过,能领悟者不多。多数人认为这是小节,没必要斟酌;少数识得其中差别者,则因经验不够多,掌握得自然不纯熟。 这算一种技能吗?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说,这,是一个人的“火候”。同一种技能,人人都会,但会到什么程度,大不相同;就像从一粒沙可以看到一个宇宙,当你越往里头钻研,越能窥其堂奥。火候深者,看事情不只看表面,也不会只计较短期效益,这,也叫“层次”。 一个工作者的火候深浅,决定了作品的级数,当达到精品等级,自然不须被秤斤论两以价格计,而能被以价值沟通。 有自觉格局大者,不耐烦往一件事的深里钻,他想,若为了最后那仅仅一分,却要耗费十倍的时间去突破,极不划算。我的体会是,这并非傻蛋在吹毛求疵,因为LV与二线品牌的差距,有时就在那一分里。 这期封面故事,是一部精彩的职人传记。他们学历不高,但都有一个狠劲,为了那最后的一分,愿意耗上别人不愿付出的代价。譬如不懂英文的阿三师,曾连续八年,每半年出国一次,砸下所有,跑遍四大洲,只为寻得修车材料;国中毕业的阿谧师,是林百里等人指定的木工,他永远都在想最好的答案,也常跑到泰姬玛哈陵,盯著一片剥落的砖,思考前人如何盖出这么伟大的建筑…… 他们能出头天,就像一棵棵高大的树木,在长成前,那底下的一方土壤必须被深耕。唯有深耕,才能让土壤够松厚,饱含水分与空气,酝酿成小水库、小肥料库;也唯有深耕,才能让树根往更深处发展,提供日后不断向上突破的支撑。 |
|